嘿,哥们!这书简直是男频界的一股清流,看得我热血沸腾又欲罢不能!主角一路开挂配资网址,但每个转折都让人拍案叫绝,不是无脑爽,而是智商在线的极限挑战。作者大大脑洞大开,情节环环相扣,我简直是目不暇接,一口气追完还意犹未尽!相信我,错过这本,你的书架可就少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精彩!赶紧来战,咱们书里见真章!
《货币战争》 作者:宋鸿兵
作者简介
宋鸿兵
国际金融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概念——“货币战争”一词的首创者,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之一。
2007年出版《货币战争》,成功预测了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关注,持续畅销10年。“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在中国财经图书市场上热销多年,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海外。2010年配资网址以来,“货币战争”一词被各国政要、媒体广泛引用,世界货币战争的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作者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等皆成为流行词语。
再版序言
2006年夏,正当美国房地产泡沫积聚膨胀之时,我对即将来临的金融海啸已深感忧虑,《货币战争》一书正是在这样一种不安和焦虑之中诞生的。在我看来,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1971年以来的美元体系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就是全世界的货币大厦事实上建立在美国的债务沙滩之上,而美元的债务本位既不可能稳定,也不可能持续,随着世界经济总吨位的增长,美元地基已在沉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厦将倾的危机。
货币从本质上看,就是财富的一种索取权,人们持有货币,相当于持有财富的收据。什么是财富?以什么样的财富形式为抵押发行货币,这决定着货币的性质。最广为人所接受的财富就是通货。财富,也包括通货,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通货的商品属性,其实质乃是劳动属性。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2000多种商品担当过通货的职责,而市场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步淘汰了其他通货,最终选择了黄金和白银作为财富的终极代表。无论哪个地区,无论什么文明,无论何种宗教,金银作为最广泛被接受的财富形式而变成了货币。此时的金银,既是财富的索取权,同时又是财富本身。
纸币的出现,原本作为金银的收据,主要是为了方便交易。人们持有纸币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拥有这张收据,而是为了拥有收据所能索取到的金银,以及最终金银能够自由且等值兑换的其他财富。这样的货币制度一直运转到1971年,美元正是这一货币制度的代表。在此之前,人们手持美元觉得踏实的真正原因,就是美元钞票能够最终兑换成黄金。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忘记了美元仅仅是一种财富的收据,而绝非财富本身,不过,美元还是逐渐被描述成与黄金一样美好的终极财富。
虽然人们在长期被洗脑的过程中已逐渐淡忘纸币收据背后的黄金,但黄金毕竟制约了收据的超额增发,因为当收据过多时,迟早会激发人们对这些收据所能索取的黄金的兴趣。银行家们作为货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不喜欢黄金作为纸币的抵押物,一是黄金不足以满足纸币膨胀的欲望,二是黄金不能产生利息收入。银行家们更愿意使用永不枯竭而且能够生息的资产去替代黄金,这样的想法具有无比的诱惑。1971年之后,黄金的非货币化其实是货币游戏规则制定者单方面强加给其他人的不平等条约。于是,我们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主权信用货币。
这是一种以主权国家的债务为抵押资产来发行货币的尝试,纸币这一收据所能索取到的最终财富不再是黄金,而是国债!国债是具备劳动属性的财富吗?也许。因为国债是对纳税人未来缴税的承诺,但是这个未来时态引入了一个不确定因素,那就是时间。黄金是已完成的劳动成果,你看或者不看,它都在那里。国债则是未完成的劳动成果,它是未来的财富,它始终存在着违约风险。当国债成为货币收据的最终索取物时,就相当于透支了未来的财富。同时,债务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双重利息成本,人们不仅需要为借用货币支付利息,同时还不得不为货币的抵押品再次支付利息。在债务货币制度下,货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负担。
为使用公共货币而向少数人支付利息成本,将国家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这是一个无法令人在逻辑上感到信服的设计,同时也是一个从基因里就存在着“癌变”信息的货币系统。货币发行量越大,债务规模也就越大,利息成本就越高,全民“被负债”压力就越重。由于利息只与时间有关,因此货币扩张呈现出内生性的刚性需求,具有天然的货币贬值倾向,通货膨胀成为最终的必然结果。而通货膨胀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世界范围内出现贫富分化的元凶。
如果货币与信用扩张及其利息成本增加的速度持续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势必造成整个经济体形成债务堆积的“堰塞湖”效应,这就是总负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的不断攀升。当这一比值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经济体将不堪债务重负而出现大面积违约。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根源正在于此。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扩大了危机的范围,并加剧了危机的剧烈程度。以美国国债为抵押来发行全球贸易与储备货币,势必造成美国国债规模与其财政收入的严重不匹配,以及美国经济体总负债与GDP比值日益恶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美元主权信用的危机。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2006年在《货币战争》中,我提出了以下推论:1.金融危机的爆发将不可避免,它会源于美国,但波及整个世界;2.美国的次贷危机绝不是孤立、可控和不会蔓延的小问题,而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3.美国资产泡沫最严重的房地产业的金融中枢——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将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4.为拯救金融机构,美国将不得不海量增发货币,从而引发美元主权信用危机;5.在美元危机恶化的同时,黄金将大幅上涨,因此建议中国应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
5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突变,已经或正在验证这些推论:
2007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2008年金融海啸;
2008年9月,两房与雷曼兄弟公司相继破产;
2009年和2010年,美国两次开动印钞机,大搞所谓货币的量化宽松;
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和欧元危机从南欧五国拉开序幕,目前仍在恶化之中;
2011年7月,黄金价格冲上每盎司1600美元,为2006年年初的3倍。
2011年7月19日,美国国会正在激烈争论是否需要提高美国国债的上限,如果在8月2日仍未达成妥协,美国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国债违约危机。尽管最终国债上限将会被再度提高,但美国严重的财政赤字与因国际收支赤字的危险性所造成的国债隐性危机,已在全世界面前显露无遗。
究竟为什么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采取了这样一种必然会导致危机的债务货币制度?为什么货币没有选择无利息成本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制度安排?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在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它们又是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的?
正是在对这些强烈疑问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慢慢开始了《货币战争》的求索历程。从美国到欧洲诸国,再到中国,逐渐形成了“货币战争”系列的研究风格,这就是用货币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纵深感来解读和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并前瞻性地审视未来。
2006年,当笔者在写《货币战争》一书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短短几年之后,“货币战争”这一曾被讥讽为“子虚乌有”的词语,竟成为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广泛关注的国际性热门话题。
历史已经证明了货币的巨大力量。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必将与货币紧密相连。
宋鸿兵
2011年7月19日于香山
推荐序言
2006年,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访华前夕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有线电视频道CNBC访问时指出,作为经济大国,“他们已是全球经济的领导者,其他国家不会再给他们很多时间”。毫无疑问,这个“他们”,指的就是中国。
显然,今天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变成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和迹象都表明,庞大的中国经济航母,已经起航。
如果说,3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请几位学者进京讲授大国崛起的历史,还只是在为中国可以预见的发展做准备,那么从“崛起”到“发展”提法上的变化,就足以看出中国自信心的调整,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中央电视台那部叫作《大国崛起》的纪录片的拍摄速度。
全世界都把目光对准中国。“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204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实力将赶超美国”,类似的说法不绝于耳,似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已成定局。
然而,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一帆风顺吗?在未来至关重要的50年内,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现有的航速,勇往直前吗?可能影响航向、航线、航程的不可测因素又有哪些呢?
按常规分析,中国这艘巨型航母未来数十年最为险峻的航程是能否平安通过“台湾海峡”,以及能否在东亚相关海域获得制海权。但是,笔者认为,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经济真正强国的最主要隐患,更有可能来自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即潜在的“金融大战”的威胁。这种威胁的危险度,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5年届满、金融业将对外资全面开放而日益加剧。
即将对外资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业,有足够的抗打击能力,包括实战经验,来防范金融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手段的“远程精确打击”吗?
以海战做类比:10年前,中国潜艇逼退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2006年10月底,中国“宋级”潜艇再次贴近至美军“小鹰”号战斗群5英里。中国在军力暂时无法与美军抗衡的现实情况下,制定出凭借潜艇战术特性遏制美军航母群的相应战略。同样,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根本无法保证,某些认为中国强大有损于自身利益的国家不会在经济领域,以金融战争的“核潜艇”,攻击中国这艘已经起航的经济航母,令中国经济发展改变航向和航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将成为世界强国,目前这只是常规性的预测,并没有包括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所可能造成的破坏与阻挠的评估,比如金融战。
金融对外资开放,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其风险甚至可能大于让美国的所有航母编队开到中国临近海域。因为军事攻击最多摧毁建筑设施、消灭人体,以中国的疆域之广,常规战争几乎不可能造成中国经济命脉的彻底损伤。而金融战争的隐蔽性和无战例借鉴、无实战演练的残酷性,对中国的国家防务是一个巨大挑战。一旦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遭到金融战打击,便会迅即造成国内局势动荡,由“外患”引发“内乱”。
历史和现实同样严峻:苏联的解体、卢布的贬值,亚洲金融风暴、“四小龙”偃旗息鼓,日本经济仿佛被灌了迷魂药似的一蹶不振。我们是否仔细想过:这一切难道只是偶然或者巧合?如果不是,谁是幕后发力的真正推手?谁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暗算的目标?最近几个月来,苏联的特工和能源大亨、欧洲的银行家接二连三被暗杀,这和苏联的垮台有没有联系呢?决定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政治改革还是金融打击?
这不能不令人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防御能力担忧,进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途担忧。暂且搁置人民币汇率和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谈,那么国家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游离于正常金融秩序视线之外的政治热钱博弈,中国到底处于怎样的态势,这不能不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华文明的善良隐忍,中国反复表达的“和平发展”的理念,能够抵御一贯具有颠覆性和攻击性的“新罗马帝国”的金融入侵吗?在现实层面,中国目前是否具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储备,足以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效防范潜在的金融攻击呢?如果遭遇隐形的金融“核讹诈”甚至“核攻击”,分布在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国“海归”中,会出现钱学森和邓稼先这样的国家栋梁吗?
保尔森将到中国进行一项“战略性经济对话”,伯南克也将随行。美国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同时抵达北京,这种超乎寻常的举动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呢?除了人民币汇率,国与国之间还有怎样不为外界所知的“较量”呢?保尔森在接受CNBC访问时强调,为期两天的对话将集中讨论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所带来的长期挑战。
那么,这种所谓“长期挑战”,是否包括可能的“金融大战”呢?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将18世纪以来世界上重大金融事件背后的黑手曝光出来,回放、观察、体会、对比、总结这些人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从而预测他们未来打击中国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
战争已经开始,虽然看不见硝烟!
赵煜堃
2006年
1英里≈1.61千米。——编者注
第一章罗斯柴尔德家族:“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梅耶·罗斯柴尔德
G.Edward Griffin, The Creature from Jekyll Island, American Media, Westlake Village, CA 2002, p.218.
本章导读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因为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所谓“大隐隐于朝”。如今,罗斯柴尔德家族仍在经营着银行业务,但是如果我们随机在北京或上海的街头问100个中国人,其中可能有99个知道美国花旗银行,而不见得有1个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
究竟谁是罗斯柴尔德?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如果从来没有听说过“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就如同一个军人不知道拿破仑,研究物理学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一样令人不可思议。奇怪却并不意外的是,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它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力如此巨大,而其知名度如此之低,其隐身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拥有多少财富?这是一个世界之谜。保守估计足50万亿美元!
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底是怎样赚到如此惊人的财害的?这就是本章要告诉你的故事。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暗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力和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世界200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Note: Morton (1962) noted that the Rothschild wealth was estimated at over $6 billion US in 1850. Not a significant amount in today's dollars; however, consider the potential future value compounded over 156 (2006) years! Taking $6 billion (and assuming no erosion of the wealth base) and compounding that figure at various returns on investment (a conservative range of 4% to 8%) would suggest the following net worth of the Rothschild family enterprise:$2.7 trillion US (@4%).$12.1 trillion US (@5%).$53.2 trillion US (@6%).$230.2 trillion US (@7%).$982.3 trillion US (@8%).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配资网址,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